近期,甘肃四建甘肃人民出版社第一新村81号危旧房改造项目通过甘肃建投示范工程评审工作,获得“甘肃建投绿色施工与智慧建造示范工程”二星级。
甘肃人民出版社第一新村81号危旧房改造项目位于兰州市城关区自由路,新建建筑总面积43530平方米,项目总造价1.49亿元。
运筹远谋作为项目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自2021年3月19日开工以来,面对工期紧、任务重、现场施工场地狭小材料管理难度大等诸多不利因素,甘肃四建高度重视,全面协调项目部做好策划方案、实体管控策划工作,为工程的顺利推进“把好关”,在绿色与智慧示范工程创建过程中,公司领导多次深入一线对申报资料、汇报材料等工作进行全面指导,为创优创奖打下坚实的基础。实施过程中,甘肃人民出版社项目部以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为平台支撑,通过落实甘肃建投文明施工标准化各项要求,积极打通安全生产最后一公里,全方位厚植绿色施工管理措施。项目部精心组织,科学施工,攻坚克难,采用广联达智慧工地管理平台15项功能与现场监测设备联动,22项绿色施工技术与9大项28子项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助力项目降本增效,确保项目在绿色施工“四节一环保”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六节一环保”,节约人力、节约工期。
绿色施工作为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稳定器”,甘肃人民出版社项目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绿色施工标准规范,落实绿色施工相关法规政策的要求,编制绿色施工专项方案,建立绿色施工制度、优先使用国家及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施工设备和机具、积极采用建筑十项新技术和“四节一环保”的绿色施工技术措施,并根据基础、主体施工分阶段进行过程要素评价,每月进行自查自纠,反躬自省,分析施工过程中不足之处并及时整改,最大程度地节约现场资源,减少施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规范绿色施工管理,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环境保护方面,利用物联网技术,将扬尘环境监测设备接入智慧工地平台,实现远程实施噪音分贝、天气、颗粒物浓度等数据自动采集,当现场环境监测数值超标时,可自动关联启动喷淋设备,达到自动降尘效果,控制扬尘污染;进出口车辆识别系统自动关联洗车台,识别到出场车辆后,洗车台自动开启冲洗进行清理,防止泥土遗撒;施工垃圾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生活垃圾又区分厨余垃圾与办公垃圾,办公废纸均统一管理;塔吊照明灯及钢筋加工区灯具加装遮光罩并采用俯视角使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区域,满足照明,防止强光线外泄。焊接作业配备遮光罩并给作业人员配备焊接眼镜,减少弧光伤害,严格控制光污染;项目场界和钢筋棚设置降噪屏,达到降尘隔音效果,杜绝噪音污染。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沿场地四周及基坑四周设置排水暗沟,基坑积水、雨水、养护水通过沉淀池和清水池相结合实现洗车台供水循环利用,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油污水经隔油分离池处理,对施工作业产生的污水,专人冲洗后排入排水沟,经沉淀、隔油分离处理等符合排放标准后,排入市政管网。施工区和生活区全部使用节水型洁具,并利用智能水表每日反馈用水数据,分析用水量,加强节约用水管理。
节地与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利用BIM技术对场地进行合理布置,确定现场内钢筋料场、塔吊位置、基坑施工安全通道等位置信息,整合模型并划分合理的流水段;施工现场道路采用部分硬化+钢板处理,防止水土流失。利用灌注桩支护工艺,保证12m深基坑安全的同时减少放坡,为现场施工提供作业面,三层可重复回收利用的彩钢房满足生活办公需要。项目以甘肃四建“四色文化”为构思,将项目划分为以项目部为主要区域的“红色党建引领区”、以施工大门及现场围墙组成的“甘肃建投蓝色印象区”、以2号楼为主的“黄色安全警示区”,以1号综合楼为区域的“绿色质量发展区”,为打造标准化示范工程奠定主基调。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方面,后浇带封堵采用新型隔离气囊+定制模板,提高利用率。短、废钢筋回收用于制作马凳筋、定位筋以及后浇带封堵,电梯井利用旧模板层层硬防护。利用灌注桩后注浆技术节约混凝土用量,缩短工期。文件资料上传至云端实现无纸化办公,永久保存资料避免二次打印。利用盘扣支撑体系及防护体系减少扣件使用,与传统钢管扣件脚手架相比,可以节约钢材60%以上,节省人工50%以上;架体更牢固更稳定,施工人员的安全更有保障,在材料节约的前提下,全面提升项目安全管理水平。
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办公区生活区塔吊大灯及楼内照明均采用LED灯具,地下室楼梯间采用LED灯带照明,塔吊大灯采用时控+远程遥控控制节省电能及劳动力,现场路灯及草坪灯均为太阳能路灯,利用太阳能热水器为项目生活提供热水,办公区生活区及施工现场用电分别计量,绿色施工涉及施工全过程。项目坚持把日常安全质量、“四节一环保”管理工作做细、做实、做好。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高质量推进绿色施工建设可持续发展。智慧建造作为项目数字化管理的“能量源”先进的科技手段是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甘肃人民出版社项目将现场监测硬件与数字管理平台实时联动,实现联控联防和纵深监管。平台将人、机、料、法、环等现场信息转化为平台数据,为项目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智慧工地管理平台让项目管理实现“智上加智”,达到减少人工监管、提质增效的目标,实现高质量的“快速建造”。
劳务管理方面,工人进场报到时劳务员利用“速登宝”刷身份证,自动识别人员信息,在录入班组工种信息后,利用“安全教育箱”、“VR实景体验”进行沉浸式的安全教育,将学习、考核、存档、施工技术交底内容导入至数字管理平台,集中整合至“安全帽芯片”,并分发给个人,门禁管理系统登记人脸信息后自动建立花名册。劳务管理系统中的务工人员通过施工现场闸机时,可通过人脸识别测温系统进出现场,系统自动统计考勤,避免无关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工地宝提醒入场人员佩戴安全措施,数字管理平台可显示人员信息及考勤记录。劳务系统协助安全员劳务员实现资料数字化管理。
安全管理方面,“塔吊防碰撞系统”能够在塔机接近危险位置时,自动发出提示或控制信号,辅助操作人员合理操作。“吊钩可视化装置”向塔吊司机展现吊钩周围实时高清视频图像,防松动警示螺帽、防坠器、司机人脸识别防攀爬装置保证塔机安全工作,同时传感器将运行数据实时上传至数字管理平台,协助现场管理人员分析塔机运力及使用情况。卸料平台载重监测、吊篮安全监测、爬架智能监测系统、声光预警监测设备协助特种人员安全合规操作机械,保证大型机械高效安全运行。项目12米深基坑支护作为危大工程,在第三方监测的同时,项目自行采购44个太阳能供电+红外位移计基坑监测器并接入数字管理平台,基坑监测设备24小时不间断地监控地下水位、深层位移、沉降等信息,当检测数据超过临界值时,系统推送报警信息到管理人员手机端,保证所有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基坑位移状况,确保深基坑周边环境安全。安全员在现场巡检发现问题时,用手机拍照并上传至安全管理平台,平台自动发送信息通知责任人整改;责任人整改完成后手机端拍照回复整改完毕,安全员复验合格方可关闭安全隐患排查问题。现场共设置20部高清摄像探头并关联到智慧工地平台,可对施工现场全线监控,实现建设工程监管模式的全覆盖,加强了建设工地的治安安全。
过程质量管理方面,项目部坚决执行“方案先行样板引路实物交底”的质量管理模式,消除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通病,全程落实安全文明标准化管理,为工程质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项目部质量管理小组成员保证现场100%实测实量,用数据践行标准、诠释质量,利用激光标线仪、智能靠尺等智能测量仪器分别对阴阳角垂直度以及地面、墙面平整度进行检查,利用智能回弹仪检测墙柱混凝土强度,并将建筑构件实测实量数据通过二维码上墙,每面墙必查,有偏差必改。施工员利用“斑马进度”软件分析施工计划与完成情况匹配度,并关联至BIM模型,更直观掌握现场实际施工情况。材料员利用“智能物料系统”统计物资计划、购买、入库、出库、使用、节余全流程信息,自动采集监测精准数据,实现物资材料全方位集约管控。项目部运用建筑业十项新技术,1号住宅楼采用附着式悬挑脚手架、2号住宅楼采用测量预埋式悬挑盘扣脚手架施工,外防护网均采用钢板网,架体结构更加稳定、安全、可靠。1号住宅楼标准层使用组合铝合金模板空间优化拆模后一次性达到清水质量要求,墙面平整光洁,达到镜面效果。项目部充分利用BIM技术对管线间存在的冲突部位进行BIM建模优化,形成三维交底施工图,为现场安装提供数据支持,指导现场安装施工。同时,利用三维软件进行可视化砌体排布,通过设置砌块规格尺寸,灰缝厚度等信息,软件自动对二次结构进行智能排放,输出排砖图,优化二次结构施工。自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将BIM模型与项目部共用共享后,项目部对三维模型进行二次深化,通过图纸会审,优化结构问题40余处,减少返工降本增效。现场利用无人机进行安全巡检,通过全方位高清拍摄,无人机将图像实时回传至终端,供管理人员分析研判,建立起安全监督生产全方位、立体化体系。智慧工地管理平台使现场管理数字化、可视化、信息化,加强项目对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绿色施工的监督管理效率与管理决策能力的同时,提升项目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的掌控能力。
蓝图绘就,奋进其时。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项目持续推进BIM技术与交付楼宇运维阶段的融合,协助业主合理规划房屋空间的分配,现场基坑监测也将用于楼体的沉降监测,保证楼体质量。
项目自开工以来,先后多次接受省市级新闻媒体采访报道,并获得全国智能建造大赛二等奖、甘肃省BIM大赛二等奖、甘肃省建筑业绿色工地示范工程、文明工地、BIM智慧工地示范工程称号。由兰州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站主办的“智慧建造·标杆引领”智慧工地标准化建设项目线上观摩会顺利在项目召开,观看人数累计2.2万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继往开来,甘肃人民出版社项目将充分运用科技创新实现绿色节能管理,以“智者先行,慧见未来”为智慧建造管理目标,紧扣“精益管控行动”这条主线,坚持以“精益管控,创新赋能”为核心,将安全文明施工、绿色施工、建筑管理信息化科技化等方面做优做精,把BIM技术融入到项目建设中去,驱动甘肃人民出版社项目数字化管理转型升级,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智慧管理体系,提升甘肃四建绿色施工与智慧建造品质和工程数字化现代化软实力。